编织袋老化后,其物理性能会发生显著变化,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其承载能力、耐用性和使用安全性。以下是编织袋老化后主要物理性能的变化及其机制分析:
一、力学性能的劣化
力学性能是编织袋蕞核心的物理指标,老化会导致强度、韧性等关键参数下降,具体表现如下:
1. 拉伸强度降低
· 现象:老化后的编织袋在纵向或横向拉伸时,更容易断裂,断裂伸长率显著下降。
· 数据示例:
新PP编织袋的拉伸强度通常为50-80MPa,老化1年后可能降至30-50MPa(降幅40%-60%)。
断裂伸长率从新袋的20%-30%降至10%以下,材料从韧性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。
· 机制:
紫外线或热氧化导致分子链断裂,结晶度下降(如PP从60%降至40%),分子间作用力减弱。
微观上表现为纤维直径变细、表面粗糙度增加(SEM观察可见裂纹扩展)。
2. 撕裂强度下降
· 现象:老化编织袋在受到局部切口或尖锐物划伤时,裂缝易快速扩展,导致整体撕裂。
· 数据示例:
新PE编织袋的撕裂强度为100-150N/mm,老化后可能降至50-80N/mm(降幅30%-50%)。
· 机制:
分子链断裂导致纤维间结合力减弱,裂缝尖端应力集中效应加剧。
水解反应使材料吸湿性增加,进一步降低抗撕裂性能(如湿度>70%时,撕裂强度再降20%)。
3. 抗穿刺性能减弱
· 现象:老化编织袋被尖锐物(如砂石、金属碎片)刺穿时,所需力显著降低,易形成破洞。
· 数据示例:
新PP编织袋的抗穿刺力为200-300N,老化后可能降至80-150N(降幅50%-70%)。
· 机制:
分子量降低导致材料硬度下降,纤维易被穿透。
表面粉化(氧化产物脱落)形成薄弱层,降低局部抵抗力。
二、外观与结构的改变
老化不仅影响内在性能,还会通过外观变化直观反映材料劣化程度:
1. 颜色褪变与发黄
· 现象:
白色编织袋逐渐泛黄,彩色袋(如蓝色、绿色)颜色变浅或斑驳。
严重老化时,表面出现白色粉末(氧化产物脱落)。
· 机制:
紫外线引发光氧化反应,生成羰基(C=O)、羟基(-OH)等含氧官能团,吸收特定波长光导致变色。
添加剂(如抗氧剂、颜料)消耗殆尽后,材料本色显现(如PP本色为半透明微黄)。
2. 表面脆化与粉化
· 现象:
编织袋表面粗糙,用手擦拭会脱落白色粉末(类似“掉渣”)。
轻微弯曲或折叠时,表面出现裂纹(类似干裂的泥土)。
· 机制:
分子链断裂导致材料失去塑性,结晶区比例增加(如PP老化后结晶度从55%升至70%)。
氧化产物(如低分子量聚合物)与基体相容性差,易脱离表面。
3. 尺寸稳定性变差
· 现象:
老化编织袋在堆码或受压时,易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(如袋体变长、变宽)。
缝合处开线或脱线现象增多。
· 机制:
热氧化导致分子量分布变宽,低分子量组分增多,材料流动性增加。
纤维间摩擦力下降,在应力作用下易发生滑移。
三、密度与吸湿性的变化
老化会改变编织袋的微观结构,进而影响其密度和吸湿性能:
1. 密度变化
· 现象:
老化初期,密度可能略有增加(因氧化产物填充孔隙);
长期老化后,密度下降(因分子链断裂导致质量损失)。
· 数据示例:
新PP编织袋密度为0.9-0.91g/cm³,老化1年后可能升至0.92g/cm³(初期),3年后降至0.88g/cm³(长期)。
· 机制:
初期氧化产物(如过氧化物)填充纤维间孔隙,导致表观密度增加。
后期分子链断裂生成小分子挥发物(如CO₂、H₂O),质量损失率可达5%-15%。
2. 吸湿性增强
· 现象:
老化编织袋在潮湿环境中更易吸水,重量增加(如24小时吸湿率从0.5%升至2%)。
吸湿后材料变软,强度进一步下降(如湿态拉伸强度比干态低30%-50%)。
· 机制:
水解反应破坏分子链,生成亲水性基团(如-OH、-COOH)。
表面粉化形成微孔结构,增加水分渗透通道。
四、热性能的改变
老化会影响编织袋的热稳定性,使其在高温下更易变形或分解:
1. 熔融温度下降
· 现象:
新PP编织袋的熔融温度为160-170℃,老化后可能降至140-150℃。
· 机制:
分子链断裂导致分子量降低,结晶度下降(熔融吸热峰变宽)。
氧化产物(如羰基化合物)作为杂质,降低熔融焓。
2. 热收缩率增加
· 现象:
老化编织袋在加热(如60℃)时,尺寸收缩率从新袋的1%-2%升至3%-5%。
· 机制:
分子链断裂导致材料失去弹性,加热时无法恢复原始尺寸。
结晶区比例增加,热收缩应力增大。
五、典型应用场景下的老化影响
1. 化工产品包装
· 问题:接触酸碱或有机溶剂后,编织袋局部软化、穿孔。
· 案例:
装载氢氧化钠的PE编织袋,3个月后出现点状腐蚀,抗穿刺力从200N降至50N。
机制:强碱催化水解反应,破坏分子链。
2. 粮食存储
· 问题:高温高湿环境下,编织袋变软、堆码层数减少。
· 案例:
夏季仓库温度40℃、湿度70%时,PP编织袋堆码层数从10层降至5层。
机制:热氧化导致分子量下降,熔融温度降低。
3. 户外工程材料
· 问题:紫外线照射后,编织袋脆化、易撕裂。
· 案例:
露天堆放的砂石编织袋,6个月后撕裂强度从120N/mm降至60N/mm。
机制:光氧化生成羰基化合物,材料变脆。
六、延缓物理性能劣化的措施
1. 材料改性:
添加2%-3%的抗氧剂(如受阻酚1010)和0.5%-1%的光稳定剂(如UV-327),可延长寿命5-10年。
使用共挤工艺制备多层复合袋(如PP/PE/PP结构),提升耐候性。
2. 存储优化:
避光保存(使用不透明仓库或覆盖防紫外线布),控制温度<30℃、湿度<60%。
3. 使用规范:
避免重复使用超过5次,装载时避免尖锐物刺穿(如砂石需内衬缓冲材料)。
4. 回收处理:
回收料需清洗去除杂质,并与新料按≤30%比例混合使用,避免性能大幅下降。
总结:编织袋老化的物理性能变化逻辑
编织袋老化是环境应力(光、热、水、化学物质)与材料内部缺陷(自由基、杂质)共同作用的结果,物理性能变化遵循以下路径:
分子链断裂 → 微观结构破坏(结晶度、孔隙率变化) → 宏观性能劣化(强度下降、脆化、吸湿性增加)。
通过材料改性、环境控制和使用规范,可显著延缓物理性能劣化,延长编织袋使用寿命(从1-2年延长至5-10年),降低仓储和运输成本。
编织袋厂家 南宁编织袋生产厂家 广西编织袋生产厂家